時間|2020/08/27 09:00 ~ 2021/04/04 18:00
地點|國立台灣文學館 (展覽室D)
類型|展覽
連結|https://event.culture.tw/NMTL/portal/Registration/C0103MAction?useLanguage=tw&actId=00024&request_locale=tw
「本展將以「戰語言」、「戰身份」、「戰西化」、「戰鄉土」、「戰課綱」等五大核心議題,將百年以來的重要臺灣文學論爭事件化為各式具體場景,並運用時下流行的語音辨識技術,歡迎觀眾透過對話釐清觀點,讓觀眾真實感受「真理越辯越明」或是「有理講不通」的論爭現場,同時傾聽不同的聲音。
第一展區「線引遊境」的作品多可看見藝術家透過回憶為主題進行創作,編織、越界既有的空間及時間維度,彷彿回憶的時間線得到自由的舒展;第二展區「童年鏡相」,藝術家利用創作溯源兒時家鄉的自我生長認同與感受,想望與追憶孩提時代的「家」;日邁月征、流年似水,第三展區「盛美.凋零」的作品表現人與自然受造物面對時光流逝時,生命是如此短暫、渺小如微塵,但人的生命觀卻可以宏大與豁達。第四展區「凝心.意志」展現藝術家面對當代急速變遷的社會,透過創作技巧的運用,希望讓觀眾放慢步伐、凝聚心神,察覺因文明發展而造成的環境問題,以及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,沉澱自己並勇敢往前。
話不吐不快、理不辨不明。臺灣文學的發展史,幾乎等於一部「筆戰史」。文學也不例外。文人以筆代刀,以文字為戰陣,彼此對壘。一場激戰過後,有時就這麼建立系統性的論述、學說;有時卻製造傷痕,形成水火不容的作家集團,甚至牽動政治禁忌。
以筆為刃,不服來戰!有信念,所以堅持;有品味,所以褒貶。當作家們各有信念、各有品味,自然彼此「不服」,就形成「來戰」的傳統。 近百年來,臺灣文學史上發生不下十次的大小筆戰。作家本就善於言詞,用文字武裝衝撞時,當然也是火花四濺。但「不服來戰」不僅有快意恩仇的痛快,也有對文學信仰的一片真情。執著是鋒利的。會痛,正是在乎文學的證明。
輸贏不在嘴上,而在筆端文學論戰有「輸贏」嗎?如果只從論戰文章去看,似乎沒有,因為很少有人會在文章裡面直接認輸投降。但文學論戰是有輸贏的,它的輸贏,取決於「下個世代的創作者採用誰的文學論述」。
比如1950年代的「現代詩論戰」,紀弦的「現代派」看似飽受攻擊,但他的觀念卻普遍被1960年代的詩人們所採用,連他的論敵都轉而為他辯護,這就可以算是獲勝了。或如1970年代的「鄉土文學論戰」,雖然鄉土文學陣營被官方凌厲批判,但「鄉土文學」卻在1970到1980年代大放異彩,甚至被改拍為電影,實際上輸掉的是官方那一派作家。 因此,輸贏正在作家的筆端上,創作仍是最終試煉。論戰文章是否優雅,是否符合嚴格的學術標準,是否「政治正確」,都不是判決勝負的主要因素。哪一種「文學論述」可以產生更多、更精彩的作品,就代表它更切合時代需求,更有文學上的生產力。「論戰」之後,終究是由「文學」來裁判的。
主辦單位|國立臺灣文學館